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协会资讯 行业动态>防范非法金融活动 共建老年友好社会
防范非法金融活动 共建老年友好社会
作者:  上传时间:2020-10-28 10:52:21
 
“敬老月”防范非法集资电信诈骗宣传
 
一、非法集资案例教训深刻
         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加盟投资“养老项目”等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违法行为。
 
案例一:
         刚退休不久的刘大爷买菜时碰见一个促销摊点,正在组织登记免费旅游,包吃包车不收钱。刘大爷登记后第二天跟着30多位老年人到一个度假村,吃喝玩乐了一天。
度假村风景优美,设施齐全,旁边还有一建筑工地正热火朝天地施工。工作人员趁机告诉他们,公司专门投资养老项目,现在正在扩建,可以租赁也可销售,也可先租后售。签订合同后,还可按销售产品预售款16%至19%的比例向客户返还高额推广费,合同到期后还本付息等。很快,刘大爷一行纷纷签订购买合同,心里盘算着能早日入住度假村。不久,公司跑路,一大批像刘大爷这样,用半生积蓄一心想为自己安排个舒适晚年的老年人们成了受害者。
案例解析:犯罪分子利用果园、庄园、环保投资、养老地产等项目开发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以“养老”为旗号,通过编造虚假养老地产项目,辅以高额回报承诺,诱骗中老年人陷入非法集资陷阱,犯罪分子通过欺骗手段聚集资金后,任意挥霍、浪费、转移或者非法占有,参与者很难收回资金,受骗中老年人的一生积蓄毁于一旦,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
 
案例二:
     自2003年起,江苏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因开发项目多,通过低价取得土地使用权、购买物业用于储备、增值,致资金短缺。2003年,董事长周某决定并形成决策,采取“商铺认购”的形式吸收公众存款。公司遂以高额利率和高额提成为诱饵,以“认购商铺使用权”和“内部职工集资”的名义,制定吸收公众存款的方案、政策,变相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存款。经审计,自2003年至2008年12月,该公司向社会公众5.26万人次变相非法吸收存款合计33.85亿元,至案发时,已退存款23.92亿元,有7000余户9.93亿元未兑付,案发后退款3.78亿余元。
案例解析:在该案例中可以看出,集资人通过“商铺认购”方式对物业、地产资产进行等份分割,通过出售其份额的处置权并承诺高额利润提成的常见集资类型进行高息集资,集资规模庞大、参与人员众多,案发后仍有巨额资金难以兑付,涉及7000余人,极易引发大量社会治安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危害极为恶劣。
 
案例三:
当事人吴某在QQ上认识了不法分子,并在其带领下进入高额投资理财微信群。微信群以高额投资回报为诱饵,有专业的“老师”介绍投资理财知识,并宣传高额回报的短线金融衍生品。吴某在群中学习了一段时间,也见证了其他群友的高额收益,于是放松警惕,点击“老师”在群发的“投资平台”链接,于2018年3月进行了多笔10000元的大额手机银行支付交易。事后经核查,其转账的商户实为不法分子控制的空壳公司,被不法分子用于实施诈骗。
案例解析:犯罪分子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实施犯罪、妄图逃避打击,其通过现代电子网络技术构造的所谓“短线金融衍生品”及投资委托经营、到期回购的方式也属于常见的非法集资手段。QQ群内多个角色互相配合混淆投资理财概念,对受害者进行精神控制、使其放松警惕参与集资,因参与非法集资活动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参与者利益不受法律保护,吴某的损失难以追回。
 
二、非法集资三步走
以老年人为诈骗对象是最近几年非法集资活动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当老年朋友面对低投资高回报的宣传时,特别需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积极了解非法集资犯罪手段,提前防范侵害。
 
第一步:了解非法集资的犯罪主要手段
1.承诺高额回报,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暴利引诱,是所有诈骗犯罪分子欺骗群众的手段。不法分子为吸引更多的群众,往往许诺投资者以奖励、积分返利等形式给予高额回报。为了骗取更多的人参与集资,非法集资者开始是按时足额兑现先期投入者的本息,然后用后集资人的钱兑现先前的本息,等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携款潜逃。
2.编造虚假项目或订立陷阱合同,一步步将群众骗入泥潭。不法分子大多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开展创业创新等幌子,编造各种虚假项目,有的甚至免费旅游、考察等,骗取社会公众信任;以种植螺旋藻、冬虫夏草,养殖蚂蚁、黑豚鼠、梅花鹿再回收等名义,骗取群众资金;有的以开发所谓高新技术产品为名吸收公众存款;有的编造植树造林、集资建房等虚假项目,骗取群众“投资入股”;有的以商铺返租等方式,承诺高额固定收益,吸收公众存款;不具有提供养老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提供养老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养老服务为名收取会员费、“保证金”,以投资“养老公寓”“养老院”等名义吸收资金。
3.混淆投资理财概念,让群众在眼花缭乱的新名词前失去判断。不法分子有的利用电子黄金、投资基金、网络炒汇等新名词迷惑群众,假称新投资工具或金融产品;有的利用专卖、代理、加盟连锁、消费增值返利、电子商务等新的经营方式,欺骗群众投资。
4.以虚假宣传造势,用合法的外衣或名人效应骗取群众的信任。为给犯罪活动披上合法外衣,不法分子往往成立公司,办理完备的工商执照、税务登记等手续,以掩盖其非法目的,而无实际经营或投资项目。这些公司采取在豪华写字楼租赁办公地点,聘请名人作广告等加大宣传,骗取群众信任。
5.利用网络,通过虚拟空间实施犯罪、逃避打击。不法分子租用境外服务器设立网站,发展会员一般用代号或网名。有的还通过网站、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和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传播虚假信息,诱骗群众上当。一旦被查,便以下线不按规则操作等借口,迅速关闭网站,携款潜逃。在潜逃前还发布所谓通告,要下线人员记住自己业绩,承诺日后重新返利,借此来稳住受骗群众。
6.利用精神、人身强制或亲情诱骗,不断扩大受害群体。许多非法集资参与者都是在亲戚、朋友的低风险、高回报劝说下参与,犯罪分子往往利用亲戚、朋友、同乡等关系,以高额利息诱惑,非法获取资金。有些已经加入的传销人员,在传销组织的精神洗脑或人身强制下,为了完成或增加自己的业绩,不惜利用亲情、友情关系拉拢亲朋、同学或邻居加入,使参与人员迅速蔓延。
 
第二步:清醒认识非法集资的危害
1.非法集资使参与者遭受经济损失。非法集资犯罪分子通过欺骗手段聚集资金后,任意挥霍、浪费、转移或者非法占有,参与者很难收回资金,严重者甚至倾家荡产、血本无归。
2.非法集资严重干扰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极易引发社会风险。
3.非法集资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非法集资往往集资规模大、人员多,资金兑付比例低,处置难度大,容易引发大量社会治安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4.因参与非法集资活动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参与者利益不受法律保护。
5.非法集资属违法行为,集资参与人与集资人所签订的合同无效。非法集资合同中约定的利益条款也无效,投资回报不受法律保护。
 
第三步:养老产品慎选择
1.多与子女沟通商议。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进行冷静分析,投资前要和子女或朋友商议,子女要加强风险意识,多与老人沟通交流,天上不会掉馅饼。
2.关注养老机构的合法性、项目合理性,以及是否符合金融管理法律规定。未获得许可和依法登记前的养老机构不得以任何名义开业,不得提前向老年人收取任何费用,不得收住老年人;养老机构应有民政局颁发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民办非企业单位应有登记证书或工商营业执照。
3.注重养老服务与口碑。建议通过金融机构选择低风险的产品进行理财,保障资金安全。根据老人的身体条件状况和需求,事先了解养老机构服务口碑,选择经营时间长、口碑好的养老机构。
4.要签订养老协议与押金协议,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养老服务协议应当载明下列事项:养老机构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联系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收费标准以及费用支付方式;服务期限和地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协议变更、解除与终止的条件;违约责任;意外伤害责任认定和争议解决方式;当事人协商一致的其他内容等。
 
三、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小口诀要牢记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花样层出不穷,其中套路涉及日常生活各方各面,老年朋友们难以辨识,一旦轻信不法分子谎言,极易造成巨大损失,熟读牢记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小口诀,遇事要保持冷静头脑、多方核实,坚决抵制诈骗侵害。
 
十个凡是,都是诈骗
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
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
凡是通知中奖、领取补贴要你先交钱的;
凡是通知“家属”出事先要汇款的;
凡是在电话中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的;
凡是叫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
凡是叫你宾馆开房接受检查的;
凡是叫你登陆网站查看通缉令的;
凡是自称领导(老板)要求汇款的;
凡是陌生网站(链接)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
 
六个一律,轻松防骗
     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电话;
     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
     只要一谈到是公检法税务或领导干部的,一律挂掉;
     所有短信,但凡让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
     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
     所有170开头的电话,一律不接。
 
 
两个及时,自救应急
       及时自救:看对方账户是哪家银行的,通过该银行网银、电话银行等,对嫌疑人银行卡采取输错多次错误密码(一般为3-5次)、口头挂失等方式阻断嫌疑人取款。时间一般为24小时,这宝贵的24小时将使对方无法将钱转移,避免损失扩大,也为警方破案提供时间。
       及时报警:收集被骗过程的汇款凭证、通话记录等相关信息,前往当地派出所或拨打110报警,及时准确将骗子的账号和账户姓名提供给民警,由公安机关进行紧急止付。
 
六不三问,防骗技巧
六不:不轻信,不汇款、不透漏、不扫码、不点击链接、不接听转接电话。
三问:遇到情况,主动问本地警察,主动问银行、主动问当事人。
 
七个习惯,助力防骗
1.保护好个人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保管好不用的复印件、睡眠卡、交易流水信息。
2.网上银行操作时,最好手工输入银行官方网址,防止登录钓鱼网站。
3.输入密码时,用手遮挡。
4.密码要设置得相对复杂、独立,避免过于简单,避免与其他密码相同,定期更换。
5.开通账户动账通知短信,一旦发现账户资金有异常变动,立刻冻结或挂失。
6.不随意链接不明公共wifi进行网上银行、支付账户操作。
       7.单独设立小额独立银行账户,用于日常网上购物、消费。